《佛光寺东大殿建筑勘察研究报告》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
一、历史沿革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中部,雁门关东南。由五座状如平台的山峰环抱而成。因气候凉、多清泉,又称清凉山。五台山区域寺院林立,传说为文殊菩萨道场,与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隋唐时期吸引了许多信徒,香火极盛,名播长安、敦煌等地,并远及日本。
佛光寺相传创建于北魏孝文帝(471~499年)时期。据称,燕之宕昌王巡游至此,来到山门前,忽见佛陀光明遍照山林,因赐额“佛光寺”,寺院之名由此而来。
由于北魏帝王对佛教的推崇,尤其是孝文帝的开拓,使佛教日益兴盛起来,五台山寺院逐渐增多。至北齐,寺院多达二百余所。五台山寺院建筑群达到了第一次繁荣。后逢北周武帝宇文邕“灭法”,寺院大部分荒废。隋灭北周,五台山佛教寺院又逐渐复兴。
唐元和、长庆年间在高僧法兴的主持下,兴建了著名的佛光寺弥勒大阁。唐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下令灭法,佛光寺僧人被遣散,寺内建筑被毁。
唐大中年间,佛教重兴,高僧愿诚募化,由长安贵妇宁公遇等捐资兴建了东大殿(唐大中十一年,857年)。佛光寺得到了复兴。
二、发现历史
佛光寺东大殿重新被世人关注的经过与它的历史同样传奇。它是我国建筑史学界泰斗梁思成及其夫人林徽因等人首先找到并公之于众的。
梁思成是我国国学大师梁启超之子。受家学影响,他有着极深的国学底蕴。梁思成于20世纪初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学,回国后将传统考据学和西方古典建筑的调查研究方法引入对我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中。
1931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全心投入到对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中。他们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的《敦煌石窟》一书中,发现了描绘五台山全景的五代壁画,壁画上描绘了大量的佛教寺院。抱着寻找中国唐代木结构建筑原构的希望,梁思成决定前往五台山地区考察。
“1937年6月,我同中国营造学社调查队莫宗江、林徽因、纪玉堂四人,到山西这座名山,探索古刹。到五台县城后,我们不入台怀,折而北行,径趋南台外围。我们骑驮骡入山,在陡峻的路上,迂回着走,沿倚着岸边,崎岖危险,下面可以俯瞰田垄。田垄随山势转弯,林木错绮;近山婉婉在眼前,远处则山峦环护,形式甚是壮伟,旅途十分僻静。风景很幽丽。到了黄昏时分,我们到达豆村附近的佛光真容禅寺,瞻仰大殿,咨嗟惊喜。我们一向所抱着的国内殿宇必有唐构的信念,一旦在此得到一个实证了。”
根据梁思成判断,东大殿是唐大中年间的原物。除了建筑形制的特点历历可证外,梁间还发现了唐代的墨迹题名,题记与大殿门口经幢上的文字对比,更证实了东大殿始建于唐代大中十一年。“(佛光寺东大殿)不但是国内古建筑之第一瑰宝,也是我国封建文化遗产中最可珍贵的一件东西。”
1950年7月,中央文化部文物局组织雁北文物考察团,对佛光寺进行详细调查,并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其进行管理维护。
1961年,五台山佛光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建筑格局
佛光寺位于五台山南台西麓佛光山中(距五台县城东北32公里,豆村镇东北6公里),在一处东、南、北三面小山环抱,向西开敞的山坡上。
寺内主要轴线为东西方向,现存寺院建筑分布在由西向东逐层升高的三层台地上。
东大殿矗立于最高的东面上层台地上,是整个寺院的最高点,向西俯瞰一马平川,视野非常开阔。东大殿殿前有经幢一座,刻工精美,与大殿同时建造,背后紧邻山崖。东南侧为北齐祖师塔,南北两侧为清代所建配房。
中层台地为明清时代修建的小阁殿堂,其中北侧的“香风花雨楼”为明代遗存。
下层台地北部是金天会年间修建的文殊殿,是我国佛教寺院中最大的配殿。其殿内减柱做法堪称一绝。与文殊殿相对应的南侧原有普贤殿,明代崇祯年间毁于火灾,现在殿址上新建廊房数间,是佛光寺文物管理所的办公场所。
下层台地西南隅有清康熙年间修建的伽蓝殿。台地西侧原有作为山门的天王殿一座,光绪年间毁于火灾。后在其基址上修建了韦陀殿。
东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屋顶单檐庑殿式,坡度缓和,广檐翼出。
大殿内部广阔修饬,结构简洁,内外柱两周(《营造法式》称此种结构为金箱斗底槽)将殿身分为内外槽。内柱斗栱出华栱四层,全部不用横棋,上面托着月梁如虹。内柱与外柱之间,即外槽之上,也用短月梁连接。殿内上部做小方格平闇,支条方格极小,与日本天平时代(约当我国唐代中叶)的遗构相同,国内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也是用这种做法。平闇将东大殿结构分为上下两层,下层称为明袱,构件加工规整,表面涂刷土红;上层称为草楸,构件做法相对粗犷,无涂饰。草栿内以叉手支撑脊檩,为典型早期做法。
根据殿内题记和修缮石碑等记载,东大殿历史上受到的重修改造较少,较大的改动仅明代在殿内增塑了五百罗汉像及悬塑。目前国内学术界一般公认,东大殿自建成以后主体结构从未进行过大的改动,建筑现存结构构件绝大部分是唐代原构。
殿内内槽梁袱底留有东大殿始建题记,包括林徽因发现的佛殿功德主宁公遇的题记。外槽梁底留有明清维修题记。
沿后内柱中线是一堵“扇面墙”,墙前有大佛坛,深一间半。坛上每间供主像一尊,高5米,胁侍菩萨等六尊和引兽的獠蛮、拂菻、童子等,以及两端甲胄天王共三十余尊。佛坛一角有佛殿主宁公遇供养像。殿门南侧有愿诚和尚像。
近期在扇面墙北侧表面泥皮脱落处发现了线描侍女像。殿内主佛坐坛束腰处及殿内棋眼壁上则留有唐代壁画。
梁思成对佛光寺东大殿的评价是:“佛光寺一寺之中,寥寥几座殿塔,几乎全是国内建筑的孤例:佛殿建筑物,本身已经是一座唐构,乃更在殿内蕴藏着唐代原有塑像、绘画和墨迹,四种艺术萃聚在一处,在实物遗迹中诚然是件奇珍。”